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十章 无消耗(1/2)

无消耗

对战开始以来,杨大维一方的行动都正如石星海的计划那样。杨大维和赵丽冰作为二人小队,在后方隐藏起来,成为他们一方最后的杀手锏。而石星海自己则作为三人小队里的其中一员,在三个小队的中间位置,进可攻退可守。至于最前线的五人小队,清一色由偏向于速度型的队员组成。

(其实,无论是力量还是速度又抑或是其他能力属性,都可以在同一件“武装”上表现出来,只要有一段让“武装”变更结构状态的时间即可。)

石星海对五人小队的要求是,迅速与敌方接触,不惜代价地盯着对方其中一个人进行攻击,争取把那个人干掉。

不过,石星海心里并没有期待这五人小队能达到什么进攻性的成效的想法。因为,他当初分队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试探对方的底牌而已。但是,如果他们只是迅速与敌方接触,然后尽量保存自己的话,对方又有什么必要把底牌亮出来呢?

所以,五人小队的后备作战方案是:如果五人小队中减员三名,但没有对敌方造成太多损失,也没有收集到关键性的数据的话,剩下两名队员必须立刻撤退。同时,三人小队要立刻上去增援,与五人小队剩下的两名队员组成新的五人小队。

而新的五人小队如果损失了两名队员,那么最后的两人小队无论如何都要出来背水一战了。这样就相当于在杨大维和赵丽冰出现以前,有两次逼迫对方亮出底牌的机会。

另外,石星海还考虑到了第一个五人小队与敌方接触时,就会有非常快就全军覆灭的可能性。因为前两年就曾经发生过,电子干扰技术出现了突破,比抗干扰技术领先了一大步,在一场“武装对战”的公开赛当中,其中一方出其不意地让另一方全体失去了活动能力。

不过这一种看似逆天的科技差距也只是在这一场对战中发挥了一次让人叹为观止的功效。在接下来的对战中,大家已经分析出了许多应对策略。因为,这种干扰技术只能对小范围内的目标有效,而且干扰的效果对敌我都是无差别的。

石星海正是吸取了这样的历史教训所以才制定出了现在的作战策略。当然了,那时的电子干扰技术没有领先多久又被抗干扰技术追赶了回来。但是谁能说清楚干扰技术是否会再一次突破,又再次领先了呢?谁又知道这一次对方是想让历史重演还是拿出了其他方面的技术呢?

因此,五人小队非常迅速地跨越了战场中间的分割带,来到了石星根据己方的暴露的时间以及移动路径,预测出来的敌方可能的埋伏点附近。

其实,之前的章节就提到过,在“武装对战”中远程武器的威胁已经变得很小了。因此五人小队原本一直在直线前进,所以敌方能埋伏的地方也就在直线路径附近,预测起来并不难。

至于远处武器威胁变小的原因则是,自从激光武器发展起来后,由激光武器组成的自动拦截系统使所有的远程实弹武器没有了发挥空间。因为实弹的飞行速度是无论如何都无法与光速相提并论的,所以后来战场上用的常规实弹就只剩下近距离爆破用的那一类了。而“武装”最初正是为了防御激光武器而设计出来的装备,只是后来不断地更新迭代,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且发杂了而已。

最初设计出来的“武装”,就是一件覆盖式的“分光与能量接收以及能量转化储存装置”。这也是“武装”的核心功能,即使后来如何更新迭代也不会把这个功能取消。

而“武装”为了保留这个特殊的功能,无论是结构上还是材质上都无法按照当代最坚硬的制造方向来生产。所以近距离格斗正是“武装”的弱点。于是就派生出了各种对“武装对战、“武装格斗”的研究。

当然,这里说的坚硬与否只是相对的。发展了许多代后的“武装”早就不至于被激光扫到附近地面时炸开的物体溅射受损了。激光造成的气流冲击也顶多能达到让“武装”产生击退的效果。

五人小队在到达目标地点后就没有继续前进了。尽管他们仍然探测不到敌人的位置,他们也只能选择在原地戒备。因为如果他们分散搜索就会有误入狼窝而减员的风险。如果继续抱团前进,万一敌方有足够的耐心,等他们经过后,敌方就又重新有了绕后攻击他们人数较少的小队的可能性。

他们五个人命令原本放出去探测的微型机器人收缩回自己身边,看上去就像是他们附近多了一层薄薄的薄膜一样。

那些微型机器人原本在“武装”上作为基本单元时,不仅质量轻而且体积小。人类是难以用肉眼去发现它的。就凭他们五个人放出的微型机器人的数量是远远不足以形成这种薄膜般的景象的。但是,当微型机器人被放出去单独行动后,它就会立刻展开,增加自己的体积以达到降低自己的相对密度的目的,再加上其进行特定工作时内部原本就会微微发热,使得它自己可以在空气中低消耗,甚至无消耗地悬浮。正是由于这些微型机器人的体积变大了的缘故,才会出现看上去像薄膜的这一幕。

“他们又不动了,你们说气不气人。”小花无聊到直跺脚说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