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十四章 发挥效果(1/2)

发挥效果

“甲、乙、丙、丁”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从甲一开始蹭到石星海后被杨大维一方的四人联合攻击依然能全身而退开始,都是杨大维一方故意为之的结果。

虽然,杨大维他们的攻击实际上能否击中甲,主要还是得看甲自身的反应速度。不过,如果杨大维他们没有故意让自己与石星海的间隔距离稍微过远的话,即使甲有足够的反应速度也是很难毫发无损地全身而退的。然而,在“甲、乙、丙、丁”他们看来,这段过远的距离又仅仅会是对方为了突出前方队友的位置,用来吸引他们攻击的而已。

石星海,作为让敌人产生疑惑的起点。他在被蹭到的时候,故意用上了拙劣的手段,把自己“武装”上的微型机器人附着在了甲的“武装”上,并顺利地被甲的“武装”自行发现与排除。

这为的就是引导“甲、乙、丙、丁”他们在思考为什么会受到杨大维一方的还击,以及发现杨大维、赵丽冰和六号、七号的“武装”上都覆盖有属于石星海的“武装”的微型机器人时,往“自己的‘武装’被微型机器人附着了”的方向去想,从而忽略了这种“覆盖”是为了提供数据收集与分析功能的可能性。

接着杨大维一方在受到“甲、乙、丙、丁”他们第一轮攻击时表现出来的“跟五人小队一样慌乱”都是演出来的。然后,他们还故意表现出命中率逐渐增加,使得“甲、乙、丙、丁”他们产生了“只要自己继续攻击敌人,敌人就会变得越来越强”的错觉。(其实,这方面他们也不完全是故意表现出来的,也有对石星海共享出来的提示由不熟悉到熟悉的缘故。)

至于,杨大维那一下起了决定性影响的闪躲,也不是偶然的情况,而是计划中的点睛之笔。那时赵丽冰和六号、七号听到石星海提出要让他们找机会闪躲敌方的攻击时,他们都直呼不可能。只有杨大维询问需要闪躲多少次。而石星海回答杨大维到的是,“只要你们能闪躲敌人的攻击两次,大概我们就可以争取到一段喘息时间了。”于是,杨大维表示可以尝试一下。(显然,结果比石星海所说的还要顺利,杨大维只闪躲了一次,就成功争取到了时间。)

可见,杨大维一方对“甲、乙、丙、丁”他们的诱导策略是那样的环环相扣、层层叠叠的,即使是《三国演义》里的诸葛孔明再世,也不见得在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对这四个不了解甚至不认识的人,制定出如此恰到好处的计谋。

而且,大家都知道,在生活中即使出现了像《三国演义》里的诸葛孔明那样,“多智近妖”的人,大概都是被夸大了。可想而知,像石星海这样的属于普通人范畴的角色,更是不可能短时间内想出这样细致入微的计划。

然而,人办不到的事情,基于大数据计算的先进人工智能程序却可以办到。其实,这样的策略正是由石星海带来的程序所制定的。而且分析与制定策略才是石星海这套程序原本真正的功能,所以它才能在此时此刻发挥出来它应有的效果。

虽然,这套程序制定策略时对“甲、乙、丙、丁”他们的了解渠道跟石星海、杨大维、赵丽冰和六号、七号他们“五个人类”一样,只有之前五人小队收集回来的数据。

但是,这套程序相对“人类”来说,分析这些相同的数据的角度以及维度都有许多的不同。它甚至相对“武装”的分析系统来说,也非常之不一样。

这个世代,几乎任何的数据分析都会运用到大数据。即使是像“武装”这的封闭系统,在其存放于仓库中待机时也会在重重保护下持续更新数据包,以保证其在数据分析的层面上不至于太落后。

另外,早在这个世代以前,社会就已经开始渐渐对大数据开源共享了。但是出于势力安全等因素的考虑,那些开源的大数据其实都是被势力核心层管制住的,裁去了许多边角的数据。只有越接近势力核心层的人才有可能获得越完整的大数据。

那种被裁过边角的数据平时用起来几乎不会感觉到什么不妥,但是在面临特殊情况时就会让人感觉到有质量上的区别。杨大维他们这时正在使用的这些量产式“武装”的分析系统毫无疑问地只能属于这一类了。

而石星海带来的这套程序的核心技术其实是来源于他自己的家族。他的家族正是处于“维亚势力”的核心层里,更是专注于大数据方面的研究。

因此,这套程序不仅用有更完整的大数据支撑而且算法还更先进。(虽然程序里的大部分算法都是石星海自己写的,但是他算是在这方面比较有天分的人了。)

其实,石星海在看到这程序制定出来的策略时,自己也被吓了一跳。毕竟,这程序他完成后都还没有测试过。他没想到这程序居然可以凭借这些近乎杂乱无章的数据分析出类似于敌人性格习惯之类的信息。以至于,他都有些怀疑,是否程序已经从大数据中分析出了那四个敌人的具体身份了,只是这些涉及到**的信息自己没权限调出来查看而已。

(这里不是说石星海忘记了自己写的程序里面包含了这类型的分析,而是这种投入计算的原材料与产出结果之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