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九章 火星与文化对比(1/2)

火星与文化对比

火星,太阳系由内而外数的第四颗行星,属于类地行星,直径约地球的百分之五十三,体积约地球的百分之十五,质量约地球的百分之十一。因为火星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均与地球相近,而且无论重力气压还是表面环境都使它比离地球最近的行星——金星,更容易建设。所以它在人类的早期宇宙拓展中获得了比其他行星更快的发展。因此火星在这时代里成为了除地球外最多人类生活的行星。

虽说火星的发展比其他行星快,但是这毕竟是一项几乎从零开始的建设。所以用于基础建设的时间大大超越了人们的预期。而且地球的科技同时也在日益发展,每当地球有某些对基础设施有重大要求的技术出现,火星又会在基础建设方面作出相应调整,这又大大影响了建设时间。

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不需要立刻对火星的基础建设调整啊,先按原计划建完再想别的,不是更好吗?

如果是火星建设最初期那样的局部基础建设,当然可以先按原计划建完,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后续建设的效率,但是如果是覆盖火星整个表面的基础建设,则还是趁着建成之前调整比建成后拆改的效率高得多。这就如同一个人路过一个荒凉的地方,渴了。他想弄个杯子来接水喝。这时他可以随便弄个什么形状,能喝上水就行,喝完把杯子扔了也无所谓,甚至不弄杯子用手接也可以。但是要是想在这个荒凉的地方做一个长期储水而且不可移动的大容器的话,如果一开始把容器做成了锥型,到装上水后才发现做成圆柱形能储备更多的水。这时想改变容器的形状就很可能会让原本装在容器里面的水泄露或受到污染。

正因为火星的建设曾经长时间落后于地球,导致无论是资源的循环能力还是科技研发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落后。所以火星上的文化对于地球上的文化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并形成了一种习惯。但是一两代人过后,在火星生活的人类与地球的人类拥有了太多从根本上就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所以火星上的人类虽然依旧习惯于接收地球文化,但是却有了不同的解读方式。从而演变出了自己独特的星球文化。如果硬要概括一下的话,火星上的文化更倾向于保守和传统。

繁衍方面。

人类大规模遗民火星的时代几乎与“母巢计划”时间重叠,所以他们几乎都能够接受男女双方各提供一个细胞,在母巢结合产生后代的这种繁衍方式。而对后来地球上的“父巢计划”持反对态度。

(当然,人类在很早之前就掌握了“母巢计划”所需的相应科技,但这离人类真正实施“母巢计划”还有很长时间。在此之前都是以自愿为原则的。)

他们大多仍然认为这样彻底破坏伦常关系的计划是不可取的。他们还怀疑父巢计划的基因来源。甚至有些人认为彻底失去亲情的人类连动物都不如。所以那时火星大部分人选择使用母巢科技来繁衍,小部分人仍然选择自然繁殖,但并有没建立起父巢设施。

不过其实叫嚣得最凶的只是老两三辈的人。而年轻人却只是嘴上跟着喊下口号,因为他们已经对婚姻越来越不感兴趣。婚姻关系也早就沦为了一种短暂而不稳定的关系。婚姻期间两个人住到一起也只是迫于母巢计划的约束,在后代幼体时期陪伴孩子成长。

(这里再补充一下。其实在更早之前人们就对性失去了兴趣。因为人们早就能通过直接的科技手段来刺激获得这种特殊的兴奋和喜悦。当然,这种科技一开始被人们认为是新型毒品,但是渐渐被默许了。后来被认为是毒品的还剩下胜利的喜悦这类的科技刺激手段。

然而,这也并没有立刻让婚姻消失,反而让婚姻变得更纯粹,更有内涵。)

……

公共方面。

这里的公共系统与地球是互通的,也可以理解为地球与火星其实在共用一套公共系统。但这里的公共系统比在地球的权限更低许多。例如,生产其他日常设备,全部交给公共系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像母巢这种生产人类的设施就不能让公共系统全权管理了。

……

知识方面。

由于母巢技术的繁衍方式还是有明确的父母的,所以火星没有地球那样的初始之城,也不会像初始之城那样用设备来让孩子尽快学习语言、逻辑、搜索查询这三大能力。而是让孩子在与父母的生活中自己学习。这方面可以说与古代生活差别不大。

至于作为父母的,他们骨子里还是希望自己的思想被继承,希望下一代能作为自己生命的延续。所以他们其实对教育并不完全排斥。但他们同时也接受了来自地球的差异主义思想,觉得直接的教育是不应该的。因此,教育这种旧时代时主观认为的褒义词,用起来有些不妥当,所以他们默默地偷换概念,用上了教训这个他们认为比较中性的词语。

不过,这种矛盾想法也像社会的其他方面一样渐渐在向地球靠拢。

……

通讯方面。

火星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并不固定,最远的距离达到4亿多千米,最近的距离也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