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二百九十六章:皆有可取之理(1/2)

仙人关之战以宋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这一场战役,对于金、宋两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于宋朝而言,仙人关之战,巩固了宋朝在陕川一带的防线,确保了四川这个大粮仓和西北这块优质的兵源地区,让南宋小朝廷没有了后顾之忧。

对于金国而言,这场战役的失败,不但白白浪费了金国这几年来在陕西地区的经营成果,让多年的努力付诸流水。更为重要的是,金国的精锐骑兵损失惨重,一时难以补充。

可以这样说,仙人关一战是宋金两国实力此消彼涨的转折点。

此战过后,金国进攻、宋朝防守的模式开始消失,金宋两国逐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相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金、宋两国开始互有攻守,基本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阶段。

对于这场战役,《续资治通鉴》卷一一三中用这样一句话作为结论:

是举也,金人决意入蜀,自完颜杲已下,皆尽室以来,既不得志,遂还凤翔,授甲士田,为久留计,自是不复图蜀矣。

金兵在仙人关大败而逃的消息传来,最为惊恐的是伪齐的傀儡皇帝刘豫。

这位宋朝的前任济南知府知道,金兵在西北的失败,势必减少对自己的支持;而且目前宋朝的北伐军一路高歌,一旦再有什么闪失。伪齐的形势将岌岌可危,随时有被宋朝消灭的可能。

因此,刘豫把手上能调动的兵力全部集中起来,调拨给李成,下命令让李成务必击败岳家军,把宋朝的北伐军赶回长江以南。

为了击败岳家军,刘豫可是下了血本,出重金从陕西、河西、河东等地请来了数额巨大的“番贼”和“签军”,集结在邓州东南的新野市,与李成的部队合兵一处。组成了一支号称拥有三十万人的大军。向岳家军发出挑战。

“番贼”很容易理解,就是其他外族的士兵,包括女真人、契丹人、党项人、渤海人,等等。

那么“签军”又是什么军队?

《金史?兵志》中记载道:“故混源刘祁谓金之兵制最弊。每有征伐及边衅。輒下令签军。使远近骚动,民家丁男,若皆强壮。或尽取无遗。”

而汪藻在《论侨寓州郡札子》里面的说法是:“比金人入寇,多驱两河人民,列之行阵,号签军。”

也就是说,签军其实是沦陷区的汉人被金国强征而组建的军队;既然是被迫强征的产物,签军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自从三年多前被岳飞狠狠揍了一段,败退回长江以北,李成就对岳飞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恐惧。

这种恐惧不是一般的害怕,而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忌惮和屈服,就如同是老鼠对于猫的那种天生的畏惧一般。

因此,李成对于岳飞的这次北伐,能躲就躲,能避则避,总之就是不愿意与岳家军正面接触。

但是,对于刘豫的圣旨和数额庞大的援军,李成没有任何推托的籍口,唯有硬着头皮向岳飞发出挑战的战书。

对于李成的约战,朝廷是忧心匆匆,毕竟双方的人数相差太远。

这时候,高宗皇帝给岳飞发了一道圣旨:

“敕岳飞:朕具闻卿已到襄阳,李成望风而退。朕虽有慰于心,而深恐难善其后及金国、伪齐十势强弱,卿可以厚金币,密遣间探,的确具闻;盖国计之所在也。故兹笔喻,深宜体悉。”

小皇帝啰啰嗦嗦讲了一大堆,无非是担心岳飞义气用事,强行与李成决战,要岳飞小心行事,打听清楚情况再说。

对于朝廷的担心,岳飞立即回了一封奏章:“……臣窃观金贼、刘豫皆有可取之理:金贼累年之间,贪婪横逆无所不至,今所爱惟金帛子女,志已骄堕;刘豫僭臣贼子,虽以俭约结民,而人心终不忘宋德,攻讨之谋正不宜缓。苟岁月迁延,使得修治城壁;添兵聚粮,而后取之,必倍费力。”

岳飞的奏章语气平和,重点只有一句:金贼、刘豫皆有可取之理。

伪齐和南宋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在襄江之畔展开了。

伪齐号称三十万大军,抛开那些吓唬对方和吃空饷等等泡沫数字,最起码也有十五万左右兵力。

这个数字,无论是放在哪一个时代,都是一个不可轻视的数字。

奇怪的是,当岳飞带领他的三万岳家军与伪齐的大军对峙的时候,岳飞笑了,指着对面的李成说道:

“此贼屡败吾手,吾意其更事颇多,必差练习,今其疏暗如故。夫步卒之利在阻险,骑兵之利在平旷;成乃左列骑兵于江岸,右列步卒于平地,虽言有众十万,何能为!”

岳飞这句话转用现代的语言说,大致如下:

“这货被我揍多了,还以为他会变聪明了,谁知道他一点都没有进步”

为什么岳飞会有这样的说法。

原来在伪齐的阵地中,骑兵列在江边,而步兵却排列在开阔的地带。

骑兵因为移动快捷迅速,需要在平坦而空旷的地方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而步兵因为行动缓慢,在险阻的地方反而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