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9章 感天动地的引水壮举(1/2)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在临江县的山区里,一条延绵十八公里的宏大施工现场,日日夜夜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县高官辛献,县委机关各部门负责人,相关公社书记等等,还有负责设计的于安,几乎全县的精英分子,加上万余名衣衫简朴的农民,有时顶着烈日,有时淋着大雨,漫山遍野忙碌的身影。

他们在密林里开辟空地,架设高桥,整修道路,测量工程……

白天,他们肩挑人扛,向工地运送材料,运送工具;他们钢钎铁锤、人力推车,完全靠着手工劳动,一砖、一沙、一锄头地架设天桥,建筑渡槽。

夜里,工地周围的山崖、石洞、席棚,昏暗的灯光摇曳着他们疲惫的身影。

不是战场,胜似战场,多少个日日夜夜,餐风宿露,披星戴月,战天斗地。

自从民工集合那一天开始,也不知道过去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辛献都没有回过家,工地就是家;也没有回过办公室,工地就是办公室←每天都早早地来到工地,每一天,他都要看看这一批批和他一样没回过家的人。

同样没有回过家的,还有于安,琴父,老农,好几千人。

在琴家,琴母、琴哥、琴妹、琴奶奶都经躇工地跑,来回一趟要好几公里的山路,但他们常弛这条山路上穿梭往来,送衣,送饭,送茶,送水。

琴音也很久没有回过家里了,她向辛献提出建议,在工地设立广播站,现场采访,现场播报×献当场就批了这建议,在工地的一侧高地,建立起一个简易的工棚,架设一个喇叭。

琴音觉得还是缺少了什么,便私自找来一块木板,用红色水书写了牌匾“战地广播”∑匾高高地悬挂在简易工棚的顶尖,许多人经过的时候都竖起拇指:“这战地二字,太形象了。”

琴音每天都奔走在工地的各个角落,青春靓女,活力无限々民们远远望见她的身影,便会说道,“我们的琴知音来了。”琴音也毫不客气,有一次听见辛力情无意中说出“战地琴知音”几个字,便真的自诩“战地琴知音”。

这一天,琴音来到一个隧道施工现场,突然发现一个熟悉的痩子↓清楚地记得,报名那天,这名痩子带了一包烟草,不时地到一边抽烟,是个地地道道的老烟民。

痩子干活显然已经很累了,见“战地琴知音”来了,便扶着大铁锤观望。

“你好。”琴音主动走过去,向痩子打招呼。

痩子看着他,高耸的颧骨之下,嘴巴裂了一下,表示笑。

“那包烟草早该抽完了吧?要么下次我给你带一包过来。”琴音问道。

“还没呢,用不上了。”痩子干脆利落地回答。

琴音好奇,而周围几名工友却争着过来介绍痩子一百多天没有抽烟的奋斗史,说这是先进事迹,让琴音广播一下。

琴音从工友七嘴八舌的介绍中,采访了痩子的先进事迹…来,这痩子农民在来工地之前从来没有和炸药打过交道,来工地后主动承邓安装雷管的任务,他在山上草寮里和炸药一起连续住了一百多天,炸药附近要禁绝烟火,他这原先一天也不能不抽烟的老烟民,就这样一百多天没有抽烟。

辛献听了琴音的广播,专程赶去看望痩子×献心疼地望着痩子:“工程完工后,我送你上好烟草,咱们尽情地抽。”

琴音在平时的采访中,更多的是遇见她这位“战地琴知音”便逃跑的人,许多农民都很朴实,习惯了默默无闻,生怕自己哪一天被琴音捕捉到细节,被广播了,成先进了。

琴音好些日子没有回家,自己都变成衣衫褴褛的人了↓继续沿着工地走去,在一处打石的地方,突然发现一名打石工站都站不稳,还坚持挥舞着大锤子↓赶忙叫来工友,扶这名病倒的村民回工棚去休息。

半夜时分,琴音突然想起这名病倒的村民,连夜打了手电赶到工棚去探望。到了工棚,她问起这名病倒的村民,工友们才突然发现他不见了。工棚领导安排工友到周边查找,很快便发现,原来这名病人又到隧道里打炮眼去了。

琴音提醒这名病人休息,病人却固执地说:“轻伤不下火线。”

病人还跟琴音说,我这点事算啥呀,千万别把我广播了—了引开琴音的注意,还列举了别人的先进例子:他同村的安装支架的一名青年木工,经郴个人坚持两班,一次,一块石头从洞顶掉下来,打掉了他头上的安全帽,右颊和右肩负了伤,还坚持工作,刚出洞口就晕倒了,第二天又继续下洞工作……

琴音听着听着,感到一股热血在胸中沸腾♀一切可爱的人啊,他们的事蓟能刻骨铭心,连广播都很难用声音表达这种为梦想而奋斗到底的精神了。

广播很快便传遍了工地。

辛献听着琴音那熟悉的声音,还略显激动有些哽咽的声音,心中似乎有热血在燃烧,种种事迹,都是他当初做决策、设想工程项目时,所没有意料到的←感到自己肩上的涤更重了,同时,自己身上的力量也更加充足了。

天有不测风云。

这天,辛献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