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134 徐辕之忧(1/2)

大军出雁门后,很快就被突厥的侦骑盯上了。二十万大军行军,行迹根本无法影藏,徐辕索性就大张旗鼓的进军。

齐军的战略意图很明显,就是自北向东横插过去,切断正在围攻上谷、渔阳等地突厥主力部队的退路。骨咄禄在发现了齐军主力部队的踪迹后,迅速集结了大军,迎了上来。

出雁门后五日后,在沃洱河河畔,两只大军的先锋遭遇了。混战一场,互有死伤,各自引兵退却,第二日,双方的主力便碰上了。

突厥虽有四十万部众,人数足足是齐军的二倍,可精锐程度却远远低于装备精良且身经百战的齐军。草原上的汉子虽然上马即为战士,娴熟弓马骑射,可对上训练有素的齐军,就像是一群乌合之众。

试探性的交战数次,一连三日,突厥皆是败退,折损了二万多人,而齐军伤亡不足五千。当突厥的贵人们发现齐军仍然是以前那支令人恐怖的齐军,而并非像传闻般人心浮动士气低迷,便纷纷胆颤。当初在黑沙城许下的豪言壮语也选择性的遗忘,任骨咄禄怎么催促也不敢再冲撞齐军的军阵。

骨咄禄见诸部已经心生畏惧,也无可奈何,只得避免与齐军决战。听取了燕复的建议,如牛皮糖一般紧紧的缠着齐军,齐军若进,则避其锋芒撤退,若退则远远跟随,伺机趁其不备攻击。

如此战术下,齐军接连几日都吃了些小亏,苏猛便献上一计。大军佯装撤退,却在月黑之夜三万精骑悄悄离去,突厥大军却没有发现齐军的异常,照旧紧紧跟随。

待三日后齐军的精骑突然从突厥背后杀出,齐军中军主力趁机反击。突厥军中一时大乱,幸好右翼的左贤王冒顿部及时回援,拼死向齐军发起了反冲锋,阻挡住了齐军的攻势,骨咄禄的中军才得以脱身。

经此役后,突厥大军再也不敢和齐军正面交战,而是远远的避开遁走。徐辕则率军继续北行,企图找寻突厥人的主力。

可徐辕却忽略点一点,突厥人生活在这片草原上数百年,对这里的熟悉了解远远超过齐人,况且齐人又是步骑混杂,行军速度自然不及来去如风的突厥骑兵。

徐辕的想法是找到突厥人的主力后逼其决战,然后毕其功于一役,可骨咄禄却已经心生惧意,自然避开和齐军决战。这样齐军孤悬在长城外已经月余,却始终找寻不到突厥人的主力,苏猛和涉涧都建议大军先撤回,待明天开春再战。徐辕却固执己见,坚持暂不回撤,继续向北找寻突厥人的主力大军。

……

草原上一处小河旁,一队千余人的齐军铁骑正飞驰而过,一马当先的赵惇紧握着马缰,却有些心不在焉。

既然找寻不到突厥的主力,徐辕便让整个大军的阵型展开成雁字,自南向北缓缓前进。两翼的周围一队队骑兵四处搜寻,两队之间相隔不足百里,一旦发现突厥人的踪迹,则狼烟预警,大军迅速集结迎战。

赵惇所部正属于侦骑的一只,沿着河畔向西搜索。

这一月来赵惇并没有什么大的战功,只是听从指挥中规中矩的打了几场小仗。虽无损伤,可也没有什么斩获。原本以为这次齐匈大战会是自己崭露头角的一次机会,却落得的表现平平,赵惇心中不由有些失望。

既然强求不来,索性也就不去想了。

赵惇见日头正高,队伍间人马皆有了些疲倦之色,便下令在一处小树林处休息片刻。

喂完了白马,赵惇从禳出掏出了肉干,就着水袋慢慢的咀嚼着,眼神若有所思。

距离上次交战已经过去了十三天,突厥人的主力却仍然不见踪影,只是小股的骑兵在齐军周围活动,待齐军大队骑兵冲上去便掉头就跑。看来突厥人学乖了,懂得利用他们在草原上的优势,而不是和齐军硬碰硬的自找苦头。

自雁门出塞已有一月之余,本来驱逐突厥的目的已经达到,又接连取得几场胜利,齐军早已可以班师回营。可徐辕仍然固执己见,坚持继续北行寻找突厥人的主力。

其实徐辕的心思不难猜测,他这次声势浩大的北征,甚至不惜和咸阳方面撕破脸皮,就是为了一战定其功,取得和蒙恬四年前一样的盖世之功,这样才能在军中取得巨大的威望,真正取代蒙恬。

可是已经十月,天色渐渐转冷,齐军出塞时并没有准备冬装,一旦大雪降临,那二十万大军面临的就是灭顶之灾。

赵惇抬头看了看已经凋零殆尽的树枝,心想最多一月,徐辕就会被迫班师回营的。

叹了口气,看来这次真的要无功而返了。

远处一骑飞驰而来,赵惇眼力不凡,远远的便认出了是自己麾下的斥候,马背上似乎还放着个人。赵惇有些好奇,便上马迎了上去。

斥候见赵惇迎来,便勒缰停住,将马背上的那人扔下马去,拱手行礼道:“启禀大人,抓到了一名突厥人的奸细。”

奸细?赵惇一愣,低头细细的打量起那名突厥人。这名‘奸细’看上去年纪不大,双手被反绑着,满脸害怕的神情,看见赵惇目光看下他,便张嘴唧哩哇啦的说了一大顿,语速极快,似乎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